豆蔻汁不仅甘香解暑,豆蔻籽晒干后可提炼成药油,或制成香料,也是槟城人最喜爱的特产。 因此豆蔻又被人们冠上“來自天堂的果子”美誉。
据悉,在18世纪,英殖民政府入驻我国,并将原产在东印度群岛的豆蔻种子带来槟城。妙的是,这奇妙的豆蔻只在槟城生根茁长,当中槟城的浮罗山背以盛产豆蔻而闻名。
豆蔻园园主郑坤明披露,从他懂事以来,就随着父亲打理豆蔻园,以及父亲在创办义合豆蔻厂期间,当父亲的得力助手,因此对于豆蔻的认识,可谓是了如指掌。
提起创办豆蔻厂,郑坤明透露,祖父原籍客家惠州,从中国南来到槟城扎根,经过数年的打拼后,他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积蓄,买下这长满豆蔻的小果园。
“当初祖父买下这片土地时,这里已长满豆蔻,可以说是野生的豆蔻树,长得特别茂盛,所以这些豆蔻树就被保留下来,当豆蔻成熟时,就转卖给附近的豆蔻加工厂,赚取一些家用。”
随父打拼独创豆蔻酱
16岁开始随父亲学习做生意,如今郑坤明已是豆蔻厂第三代掌门人。他说,自父亲退休后,最初是由郑氏四兄弟接棒,后来弟弟们相续到外谋生,唯独他依然坚守老家,撑守父亲一手创办的豆蔻厂。
这一路走来的风雨路,包括从零开始到开创豆蔻厂,甚至一度陷入生活拮据的窘境等,过去的种种的往事,在他的脑海里依旧鲜明。
“除了祖父园里的豆蔻,以前父亲还收购这山头(浮罗山背)各园主的豆蔻转卖给腌制品加工商,突然有一天加工商不要认购,父亲收购回来大量的豆蔻又找不到其他商家认购,亏了一大笔之后,断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
但是,郑氏父亲并没有就此打退堂鼓,反而很快振作起来。既然单靠售卖农作物行不通,郑坤明父亲就开始四处打探豆蔻的腌制方法,虚心学习豆蔻加工的处理工作。皇天不负苦心人,父亲学会将豆蔻腌制后,将所制作的成品再推销给杂货店,以及一些小贩,事业才渐渐开始改善。
他透露,父亲在1953年创办豆蔻厂,生产各种豆蔻产品,包括豆蔻腌制品(咸酸甜)、豆蔻水、豆蔻油、豆蔻酱、豆蔻粉及豆蔻膏等, 尤其是该厂制造的豆蔻酱,是他们的独家产品,绝无分行。
一度翻盘果苗只爱槟城
在1965年,某连锁百货公司集团和他们签约合作,收购大量的豆蔻,经过工厂加工制成各类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但是这高峰期在维持了20年后,宣告倒闭而结束。
“当时这集团结业之后,还有一大笔尾数没付清,这又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甚至考虑转行。但后来有一间贸易公司找上门来谈合作,又是一个新的转捩点。”
他坦言,现今华人社会比较少吃豆蔻,而豆蔻主要的顾客群是巫裔同胞,就连在豆蔻厂工作的员工都是以马来人居多,由此可见,豆蔻已渐渐退出华人市场。
郑坤明补充,在八、九十年代,许多华人杂货店都会售卖豆蔻,豆蔻可说是人人喜爱的甜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开始讲究健康,对于含有高糖份的甜食都有所避忌,恐怕摄取过多的糖份会引发疾病。
他打趣说,豆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水果,从播种到收成,都不能没有太阳,而且豆蔻只能在槟城一带生长,曾有很多人把豆蔻苗带回家栽种,但不是枯萎,就是长不出果实,仿佛就是离开槟城,就没法开花结果。
全身是宝耗时采集
豆蔻盛产的季节只有3月和9月,但是要采集所有豆蔻则需要花上数个月的时间,因此一旦到了豆蔻丰收期间,郑坤明就要从早上6时开始起身工作,大概到了晚上9时许才能休息。
他解释,豆蔻一身都是宝,比如:叶子可以晒干当茶叶;豆蔻籽晒干后可以提炼成药油或香料;花瓣晒干后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榨成果汁;果肉可以制成零嘴,也可以提炼成豆蔻油(驱风湿药油),以及制成豆蔻膏(驱蚊虫)。
更有趣的是,他说,在豆蔻底部呈十字形状的是“雄果”,而只有一道横线则是“雌果”,轻松分辨豆蔻果是“雄”是“雌”。“雄果”的种子不能种出豆蔻,只有“雌果”能,而且它不需借助“雄果”繁殖,“雌果”就能繁殖出“雄果”和“雌果”。
他还透露,采豆蔻也是一门学问,豆蔻一定要用可以通风的篮子装,如果用麻袋装,一两小时内就开始发霉或发臭,甚至变烂。
↓↓↓↓↓ ↓↓↓↓↓
更多《生活奇人》看这里
生活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