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阿婆独创“冰肉粽”
年销40万粒粽子

1

陈记冰肉粽的店主守敏阿婆,估计是中国目前最老的卖粽人。1998年,阿婆与老伴创立“陈记”,阿婆原名叫守敏,因老伴姓陈,所以随了夫姓。阿婆说:“我自己喜欢吃粽子,所以我就跟老伴说我们包粽子卖吧!”这一卖,就是21年。当年在广东还没有人包冰肉粽,阿婆便把浙江老家的粽子风味加上台山粽改良,成为广东独此一家的陈记冰肉粽。

阿婆生于1937年,父亲解放前就一直在广州省银行工作,解放后,父亲将阿婆与母亲、祖母接到广州,投靠了亲戚,住在现在的北京南路。后来阿婆跟了老伴,搬到了中山四路,也就是最初卖粽子的地方,刚开始卖粽子时,阿婆包粽,老伴煮粽,煮好了用一口锅装了拿到街口卖。

当时街口附近有一幢办公楼,里面工作的人每天都喜欢来买阿婆的粽子,把粽子当成日常饭吃。那时一粒冰肉粽卖3块5,阿婆每天能卖出二十斤米的量。

2

儿媳妇接衣钵

阿婆的亲戚在惠福西路甜水巷有一处小小的房子,阿婆发现小巷本身就是菜市,人流量比较大,所以慢慢地就把煮好的粽子装进箩筐,放在脚踏车后面骑过来甜水巷这边卖,这一卖就让冰肉粽成了这个小巷的招牌美食,阿婆一个人包已经忙不过来了。阿婆的儿媳妇来帮忙包粽子,自此成为了阿婆的“粽子传人”。没几年,中山四路拆迁,阿婆没有房子住了,亲戚就让她住了甜水巷的房子,陈记冰肉粽也终于有了固定的地方。

附近经常有人喜欢拿冰肉粽当早餐吃,有的每天买菜也都会捎带上几个,还有的老人不常出门,就让儿女买了带回家吃。街坊都特别喜欢吃阿婆的粽子,生意越来越好,小店就装不下这么多人了。

有时候实在太多人买粽子,店内空间又太小,阿婆索性把煮粽子的大锅搬到了门口,没想到水一滚开之后,粽子的香味被风吹到了街口,很多过路的人都在问:“哪里在煮粽子这么香?”大家都寻着香味找了过来。

怕买不到粽子,有些人每天很早就来店门口等着开窗,排队买粽的队伍长长地延伸到了街尾。有的人等不及粽子煮熟,但又太想吃,阿婆没有办法,就教他们如何煮熟粽子,这一来,连生粽也供不应求了。再后来老伴去世,阿婆年纪也越来越大,手脚不太灵活了,看着儿媳妇包粽子也上手了,阿婆就不再包粽子,开始退居幕后,做指导工作了。

3

传承三代·每年被国人吃掉四十万粒

早上阿婆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有没有粽子,想要提前预订。阿婆说:“我都不认识他,他说想吃我包的粽子,我说有,你得自己过来。”这样的电话经常都有,下午,电话订粽子的男人带着同事来到店里,两个人提走了140多粒粽子,他们说,自己有朋友是外省的,早前来广州时吃过阿婆的粽子,所以特意打电话让他们帮忙买了粽子寄过去。

还有一些专门从番禺、黄埔过来的顾客来买粽子,现在冰肉粽7块钱一粒,但依然常常卖断货,阿婆的儿媳妇只好请了几个阿姨帮忙包粽子,儿子则每天忙着购买食材,再不断将煮好的粽子搬到店里来。

平时,阿婆一个人住在甜水巷的店里,小店每年只在端午节开店卖十天的粽子。2017年开始,粽子生意更多,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由阿婆的孙女陈海平接手负责,通过网店售卖。陈海平是90后,对如何把粽子生意做得更大更好,有着很多的想法,第一件事就是增加品种、口味创新。

陈海平结合年轻人的口味特点,开创出咸肉粽、双层芝士粽、虫草花猪生粽、鲍鱼粽……等数十个新品,以吸引不同的购买人群。除了冰肉粽,新开发的粽子基本都放足了六种馅料,多的有八种,比如鲍鱼粽,里面就放了鲍鱼、虾米、冬菇、绿豆、猪肉、还有咸蛋。现在网店一天能卖出约两千个粽子,开始销往海外。阿婆对孙女的创新非常支持,她说:“她们年轻人才知道年轻人爱吃什么粽子,现在都卖到外国去了!”

但说归说,阿婆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每次她都提前把十斤材料要放多少盐、多少糖这些分好,用纸包起来交给陈海平,这样他们拌材料时只要直接放进去就可以了,不用担心太甜或太咸。阿婆说:“要做得好,人家买了都说好吃,我就开心。”

端午节一家人团聚吃粽子,亲友也互相馈赠各式粽子,是几千年来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民俗情怀。糯米、粽叶、馅料,是构成一只粽子的三大原料,“粽子”谐音“宗子”,寓意祈求传宗接代,同时粽子的制作方法还糅和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极具文化内涵。

阿婆的一只冰肉粽,成为无数人怀念的家乡味,这是因为粽子早已被打上家的烙印,无论身居何处,吃一个粽子,都能尝到家的味道。

什么叫冰肉粽?

4

冰肉粽就是用肥猪肉、豆沙、碱水米包起来的甜粽。冰肉粽的制作过程较为麻烦,肥猪肉必须用白砂糖提前腌制两天,这样煮熟后肉是透明的,等煮得差不多化了,油香浸透整粽,咬一口便软绵甜润,粽香四溢。冰肉粽是阿婆将江浙老家的粽子与台山粽结合,独创而得,在广州只有在陈记才能买得到。小小一粒冰肉粽,“有棱有角,有心有肝”,足足让陈记所在的小巷甜了21年。

转载自Bilibili专栏

↓↓↓↓↓ ↓↓↓↓↓
更多《生活奇人》看这里
生活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