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纯手作古法
留住百年灯艺风华

森兴灯店老板林聪贤,这一间店铺承载了不少故事 。
森兴灯店老板林聪贤,这一间店铺承载了不少故事 。

微风一吹,油纸灯笼在空中摇曳,眼前这家古色古香的店铺,挂满了油纸灯笼,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灯笼,在民间象征着吉祥美好、驱妖避邪、祛除百病的寓意。而油纸灯笼做工精细,是民间一种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旧时农村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品。

在台湾云林北港这一代,就有这么一位的老师傅,这十几年都一直坚守传统手工制作油纸灯笼技艺。他便是森兴灯店第四代传人林聪贤,手艺在台湾县的名声还是响叮当的!

森兴灯店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林聪贤曾祖父林祥瑞创立,从祖辈开始做油纸灯笼,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是北港最古老的灯店。而森兴灯店店名是取自于第二代林森的名字“森”命名,并加上有吉祥之意的“兴”字所组成。林祥瑞及林森父子都是有名的油纸灯笼师傅,一辈子与灯笼打交道。台南府城慕名而来订制者也不少,光复后高雄三凤宫迎神赛会的大小灯笼也都前来森兴灯店订制。

整间店铺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油纸灯笼。因为他家做的灯笼美观牢固,同时关注宗教与信仰,每年这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幕名而来,灯笼特别好卖。很多地方的宫庙都上门求货,台湾很多宫庙都是使用他制作的油纸灯笼。

不同设计的灯笼,不过都以龙为主。
不同设计的灯笼,不过都以龙为主。

男丁画灯笼女人做骨编

林先生表示:“在我就读高中时就跟着祖父林森及父亲林源勳学艺,可说是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上手了。”

他们所制作的传统灯笼都是以喜庆为主,如宗教,不但传统规格,而且文字、绘画、颜色也有别,丝毫不能有误而闹笑话。林先生说道:“如果有客户要求以特殊的设计或其他较为非传统的样式。我都会拒绝,因认为正统有其必要性,宁可不赚钱!也不愿违背其坚持!”

传统宫庙的灯笼高约二至三尺,以竹蔑编成长圆形并包覆油纸,然后在灯笼上书写神明之名号和宫庙名称,以及吉祥字样。基本上灯笼彩绘的图案都以龙为主,因为龙在中国传统代表吉祥,一对灯笼有两个,灯笼的一面会画上龙,另一面写上字,写着哪家庙、祭拜什么神明。

油纸灯笼形状的美观与灯骨有密切关系,圆的要圆得如球,圆筒形要又圆又直,方形的不但面要平直,角度也要顺,都是要靠手上功夫。庙裡的神明由民众祭拜,所以供奉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因此他认为祭祀神明要有一定的诚意在,从最基本的削竹子开始,手工削、手工编织、上纸、彩绘,到最后的上桐油。都由他、老婆、儿子及媳妇四人合力完成。

全程全赖以手工不假任何机器之手,故过程繁复费时。不过尽管辛苦,他们也觉得是最快乐的,因对一位老师傅说,有人赏识自己的灯笼,心中是一种成就感!

此外,写灯笼及竹编油纸灯笼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而“写灯笼”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写灯笼”这一传统手艺已逐渐没落。他说道:“其中‘写灯笼’环节,只能由男性写,女性(太太丁秋香及媳妇赵芳庭)就负责竹编灯笼。”

虽说制作灯笼没有什么禁忌,不过对于制作宗教的灯笼,还是要慎重其事,从形状起到绘画及书写的文字,必依规格以负责任及职业道德,因此制作宗教建醮用的灯笼,要先斋戒七天、沐浴更衣慎重其事,尽到职业道德,这也是森兴灯店的一项传统。

第四代灯笼师傅林聪贤(右)将家族生意延续,如今儿子林胤腾(左起)继承衣钵、妻子丁秋香则负责编织工作。
第四代灯笼师傅林聪贤(右)将家族生意延续,如今儿子林胤腾(左起)继承衣钵、妻子丁秋香则负责编织工作。

有子继承放下心中大石

他之所以这样坚守着这行业,全是因为不想此手艺就在他手上断了,提起油纸灯笼工艺的传承,林先生面露淡淡的忧愁:“以前要找制作油纸灯笼工艺还能找到,不过来到现在都比较少见了。尤其祖先留下来的传统,要是在我手上断了就不好,我也不想一门传统手艺就此断了!也深怕香客们没地方可买到心水的油纸灯笼。”

媳妇赵芳庭负责编制。
媳妇赵芳庭负责编制。
太太丁秋香帮忙手工编织。
太太丁秋香帮忙手工编织。
贴上的油纸需要刷上一层面粉糊,并晒干。
贴上的油纸需要刷上一层面粉糊,并晒干。

原本担忧传统手艺就此断在他手上的时候,没想到儿子林胤腾表示愿意加入这行。儿子胤腾表示:“原本我是从事美发事业,不过看见父母亲渐渐的老去,还在操心手艺问题。我不忍心,毕竟是家族行业,我就选择放弃回来继承手艺,把此传统传承下去。”

老板聚精会神的彩绘灯笼。
老板聚精会神的彩绘灯笼。
等待晒干的灯笼。
等待晒干的灯笼。

望着林先生精心制作每个油纸灯笼,记者认为,他坚守着手作传统油纸灯笼,除了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其实更多的是那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