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葬礼上,纸扎祭品是不可少,如灵屋(功德厝)、金童玉女纸人等纸扎品。
每当提起“纸扎”,人们都会觉得很忌讳,或许是它常出现在丧事之中,加上让每个人都印象深刻的传统形式的纸扎“金童玉女”,由于它们的形象有些阴森和神秘,自然会令人产生恐惧感。
其实,“纸扎”又名“糊纸”,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它是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每年清明节与中元节,纸扎师傅都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纸扎行业从过去的“讨生活”,现今已变成“传统老行业”。传统行业不仅需要传承,靠的不单是手艺,还有节日本身的庆祝形式,以及节日的文化内涵。
由于纸扎品总是与葬礼和死亡联结在一起,带有神秘感并讲求技巧,已没有多少年轻人感兴趣学习,逐渐的没落。
百年老店 传承四代
而纸扎品除了是传统丧葬必备品,还常用于宫庙普渡、酬神等祭祀活动,有时也会出现在喜事节庆之中。
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而言,纸扎可以透过火化传递给逝者,确保他们在“阴间”仍享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一方面展现在生者对于过世亲人的祝福与留恋,将不舍与挂念之情透过焚烧纸扎传递给另一个世界的往生者。
台湾“新兴糊纸店”的老师傅张徐沛,从14岁开始跟爷爷学习纸扎,他的爷爷是大龙峒纸扎店“茂兴斋”的创始人。“茂兴斋”创始于1895年,并于1990年代由张徐沛的哥哥张秋山坐镇。张徐沛则与妻子张陈阿款,开设了“新兴糊纸店”,是传承四代的百年纸扎老店。
“忆起那年代,台湾的纸扎生意好的不得了!那个时候许多人家都会来定制超大型的“灵厝”,有时候为了赶工,师傅就多达20位呢!”
从扎制、贴糊、花纹绘制、裁剪,甚至竹子的劈伐,都是由纸扎师傅一手包办。据悉,要熟练整个纸扎技艺是需要很多年的磨练,以扎竹来说,光劈竹条,掌握竹子的构造与手感,真正上手就需要两、三年!
化给亡者 阴间使用
由于纸扎是用竹篾为骨架,外表糊纸而成,作工精细非常耗时,因此价格不菲。
而在葬礼上,少不了的是灵屋(功德厝),也称“灵厝”,灵厝即是“冥宅”,闽南语中“厝”意指宅屋。在制作时候,里面还会放上逝者的纸糊肖像以及厝契(房产证明),另有财产清单标明家人亲友所给的金钱总额,以避免祭品被饿鬼所盗取。
除了各式各样的灵厝,他们也为客人定制纸扎神灵、纸兽、人偶等。而纸扎种类包括房屋、汽车、金山、银山、电气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及男女佣人等。这些纸扎都是在出殡前一天的功德法会中焚烧,目的是要化给亡者在阴间使用。
张师傅指出:“曾经有位往生者家人希望我们能做出一栋商业大楼,内有三座电梯。原来往生者生前是收租的,家人希望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收租。”
纸扎工艺 威场国际
此外,纸扎不再是作为祭品,它还能成为工艺品,登上巴黎设计展览!
法国策展人沙勉托到台湾旅行时,偶然发现在台湾丧葬喜庆用的这些纸扎工艺,制作精细却这样被烧掉,亦不太受到台湾当地的重视。因此他就前往新兴糊纸店了解纸扎工艺的历史和制作,并邀请店家到巴黎展出,计展出“喜事纸糊”之龙头、龙尾、龙头竹骨架,和“白事纸扎”、亦即台式灵厝(三间二楼),从内而外均坚持古法制作。
新兴糊纸店受邀在罗浮宫旁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展出,精雕细琢的手艺令人赞叹,展品之一的“台式灵厝”,已经确定由法国国立单位收藏!同时,馆方和策展人坚持将台湾纸扎工艺放在入口,相当醒目的位置!
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展现举办的“台湾新艺”展览,共计展出纸雕、纸扎、金纸工艺、折迭纸椅等台湾纸工艺。至今,台湾还有许多厉害的传统纸扎手艺师傅,而传统手艺作品在国外参展,就能让传统的纸扎工艺产业重新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