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报》原本是一个趣味性的三日刊“小报”,以刊登名人秘闻及故事起家。后来它慢慢变成趣味性的“小报”。
最近主管决议作出调整,邀请我供稿,也就决定以名人系列开头,让读者“温故知新”。
第一讲是写陈嘉庚与胡文虎的恩怨与斗争,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相似之处,不容易将他们进行对比。巧合的是,两者人竟因一些小事而闹得不清不楚,甚至还对薄公堂。
先说说陈嘉庚,他是一代风云人物。虽然不是从政,但身份比政治人物更突出。上了年纪的人也许会知道谁是陈嘉庚,但也不一定知之甚详。
陈嘉庚(1874-1961),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最先在集美接受私塾教育9年(1882-1890)。17岁时(1891年)奉父命出洋,在新加坡其父陈杞柏经营的顺安米店当学徒。20岁时(1894年)返乡娶秀才张建壬之女张宝果为正室。后因其母病逝,于1900年返乡奔丧。而在1909年时,其父杞柏逝世(他在1904年申请归化英籍民获准,显见他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名气远不及儿子陈嘉庚)。
陈嘉庚是其父亲第三位太太所生,还有另外一位弟弟陈敬贤(杞柏有三位女士,共育有10名儿女)。由于父亲长年在新加坡,故陈嘉庚及弟敬贤是由其母抚养长大的。
1904年,陈嘉庚父亲的生意失败激发了陈嘉庚自我创业。在当时,陈嘉庚家族的资产剩下7百万左右,他就将这批资金投入取名为“谦益号”之米行。同时,他同时同一年买下500英亩的山地种植黄梨,并开设三间黄梨厂。
为父亲偿还债务
直到1910年,陈嘉庚已替其父亲摊还欠银行的9万亿债务。除非不断扩充业务外,也开始逐步学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陈嘉庚获利甚巨,俨然变成橡胶大王。另外于此,他还涉足船运业。这个时候,他沉醉于在厦门搞一间大学,以遂其教育心念。
有人后来统计陈嘉庚在1925年获利780万,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也把他推向事业的巅峰。
有人计算,当时陈嘉庚的总资产共有1,500万(光是现金就有550万元),只有300万元是向银行贷款的,但因未及时摊还银行,终酿成大祸害。
事缘在1926年至1929年时,陈嘉庚企业虽已显露败象,但尚未被“清算”,这与世界封闭经济大萧条有关。
据其二公子陈厥祥估计,陈嘉庚在1929年时企业扩展达到顶峰,有3万名员工,分散在涂桥头企业内部的有近万人。但当时另一家华文日报应有15,000名。
因为债务沉重,陈嘉庚企业在1931年被迫改组为有限公司。其资产和债务表如下:
总资产1200余万元;
总债务(主要是向银行贷款)1,090万余元;
在改组下,陈嘉庚企业的注册资本金降为250万元(因亏本减少股金),而缴足资本为150万元。
在新公司成立后,陈嘉庚名义上仍任董事经理,但银行委派派两人进驻董事局。1934年,在无法挽回回颓势下,陈嘉庚决定封闭企业,将资产作为还债用途。
此时,陈嘉庚最挂心的是厦门大学的存亡问题,在1934年时获得南京国民政府资助9百万。旋后于1937年由政府接管厦大,陈嘉庚也就松了一口气。
1937年为账济封闭中日战争的中国百姓,他每月仍捐款1,100元。当1938年中国政府发行“自由公债”时,他认购501,000元。因此直到战后,陈嘉庚其余数十万的存款,得以保存在1946年与胡愈之合办《南侨日报》。
做公益不遗余力
在社会公益方面,陈嘉庚更是不遗余力。在1895年后,参加甫成立的“怡和轩俱乐部”(这个组织在10年后(1906年)出现了另一个规模庞大的组织-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如果说商会重于在商言商,那么俱乐部就是有钱人消闲的地方。刚巧在陈嘉庚掌控怡和轩的年代(1923-1927),陈嘉庚竟与胡文虎扛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人就是“万金油大王”胡文虎(1882-1954)。胡文虎比陈嘉庚小8岁,其实是一个不易认输的富豪。短短30年,胡文虎几乎同时成为名当时的东南亚华侨中,论商业规模,胡文虎是极个别能与“橡胶大王”陈嘉庚相匹敌的南洋侨商。地震东南亚的“万金油大王”和“报纸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