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血泪史】孙中山 、康有为政见对立 报纸笔战较量

作者:拿督谢诗坚

马来亚进入20世纪初期,已见华人处处;尤其是在大小市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了1911年,华人南来已是进入第70个年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字显示,在1911年时,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在内,总人口有238万余人,其中马来人有136万人,占人口的57.3%;居第二位的华人有6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9%;下来居第三位的印度人则有23万9千余人,占总人口的10%。

这一年对马来亚政局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是面向中国而不是马来亚,基本上对英殖民政府没有威胁。

孙中山是接受西洋教育的革命家,以打倒当时的清朝政权为志愿。
孙中山是接受西洋教育的革命家,以打倒当时的清朝政权为志愿。

孙中山(1866-1925),终年59岁,是发起革命战争的先行者。他在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时任朝廷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8千言陈述指说“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也。应该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才能富国强国,可惜肺腑之言未被接纳。结果在1个月后发生甲午战争(1894-1895),清廷战败签下《马关条约》,被迫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也割让台湾岛予日本。

孙中山眼见国家陷入困境,乃在同年10月从上海出发来到夏威夷。在11月时,邀约20名志同道合的支持者共组第一个政治团体,取名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这标志着孙中山明鲜地打着革命的旗号向腐朽的清廷展开武装斗争。从1894年到1911年,孙中山经历了不下十次的起义,但都无功而返。直到1911年在武昌的军士起义成功,才正式推翻满清王朝。在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引进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政治的窗户,期望能让中国摆脱封建压迫,走向资本主义的“共和”。

可惜的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政制,只是第一次发生民众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但换来的是军阀割据,生灵涂炭。

海外中华文明见曙光

另一方面,光绪皇帝在1898年推动的“百日维新”不到百日宣告失败。孙中山曾为此劝请康有为及梁启超放弃幻想,加入革命的行列,但被拒绝。

因此马新社会在辛亥革命前后,有了康有为的“保皇派”与孙中山的“革命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时让人叹为观止。

康有为(1858-1927),终年69岁,一生酷爱读书修学,思想保守。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康有为于同年5月联合各省应试生1千余人,直接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但无下文(这与孙中山的8千言上书同样石沉大海)。

因此在1898年,光绪皇帝于6月11日接纳康有为的第二次请愿书,推出“百日维新”。不料到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并下令逮捕康有为及梁启超,“百日维新”就此夭折。

李鸿章是大清帝国宰相,要维护的正是满清政权。
李鸿章是大清帝国宰相,要维护的正是满清政权。

这除了说明“君主立宪”在中国行不通外,也说明革命的道路更不好走。不过康有为也好,孙中山也罢,他们对马新的文化与教育的提倡倒是让人意外地看到他们的斗争也给海外华人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康有为在新政失败后向海外逃亡,于1900年抵达新加坡。因保皇派事先已有宣传舆论的开展,也就使到康有为更加方便办报鼓吹支持光绪皇帝。例如在1896-1899年间,康有为通过《好学会》与海峡报人协会所办的《海峡华人杂志》、《槟城新报》、《天南新报》及《日新报》合作,全力为变法宣传,也鼓励人民剪除辫子,革除缠足陋习,提倡男女平等,禁赌、禁毒及远离各种迷信等。

康有为在初时被视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和“帝师”,受到当地富有华人的支持。初时保皇派是占上风的,它的强烈反革命意识是通过新加坡的《南洋总汇》、《天南新报》,槟城的《槟城新报》大事鼓吹的。

此外,他对待教育也有一套系统。在成立“万木草堂”后,他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办校,“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学。他也主张“远去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计设分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府立高等学堂,京师立大学。在新体制下又分设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

创报以壮大革命声势

孙中山对此也不遑多让,他立志一生为革命,以推翻腐败的清王朝。为了启迪民智,他也创办报纸。例如1899年指示陈少白在香港办《中国日报》;章炳麟办《苏报》;而后在新加坡创办《天南日报》、《图南日报》。但后来所创的《总汇日报》被保守派夺取阵地,成为保皇派的报纸。

与孙中山站在对立面的保皇派领导人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他们对马新华教及华报的萌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孙中山站在对立面的保皇派领导人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他们对马新华教及华报的萌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04

此外,孙中山也在新加坡创办《中兴日报》;在加拿大办《大汉公报》;在旧金山办《少年中国》;更在槟城创办《光华日报》。在1904年时,孙中山对康有为的诋毁革命十分恼怒,乃通过《图南日报》全面反击。原本日销一万份的日报,在保皇派的夹击下,报份大跌,只剩一千份。但孙中山并不气馁,采用赠报、赠书回馈读者;更在1905年农历年时,推出彩色月份牌送读者,内中有一副对联写着:“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结果取得良好反应,报份又回升至二千份。后因经济拮据,《图南日报》停刊(1905年杪)。

但在1907年,革命派又创办了《中兴日报》,将矛头指向保皇派的报纸《南洋总汇报》。

为扭转局面,孙中山调来大将压镇,他们是黄兴、胡汉民、田桐及汪精卫等。按照孙中山的指导思想,革命派的战略改成“攻心为先,以至理服人”,直插敌人心脏。舆论也逐渐转向革命派,《中兴日报》的报份也升至日销四千份。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