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大不同】男人出嫁 儿女随母姓

女娶男嫁是夫以妻居、男子就婚于女家,以女家作为主体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招赘女婿"。
女娶男嫁是夫以妻居、男子就婚于女家,以女家作为主体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招赘女婿”。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的婚姻制度和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和其他族不同的一点就是,在壮家,男人是可以出嫁的。​

是的,你没看错,在壮家,女生是可以娶男生回家的,壮族妹子们,可以准备一下,开始招婿了!

白天干活晚上对歌

男人的出嫁如同女人出嫁一样,要离开本家到对方家去住。不同的是,那男人得从妻姓,成了女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像其他子女一样,可以继承财产,当家做主。所生的子女,也可以继承女家宗祧。这是桂西北山区壮族民间盛行的入赘风俗。

入赘,即是上门之意。民间有“上门女婿”的说法。要做上门女婿,或招女婿上门,都是有原因的。

那时,在乡下,为了增加劳动力,每个家庭都生了不少的小孩。若是女孩,还真的能帮家里分担了不少的农活,但长大了就嫁出去了;若是男孩,大了肯定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但男孩一多就麻烦了。长大了要结婚,结婚要有新房。而若一个家庭里有几兄弟,那房子就不够用了。一下子又没办法另立门户起新房,多少就显得挤了,因此才有了“上门女婿”的习俗。

上门的婚事要比一般的难些。男方先得请人到处打听,女方有哪一家愿意男方上门,知道是哪一家了,才敢和对方相处。相处好了,才能向对方表露成亲的心事。对方同意了,这婚事才算有了眉目。

男方想上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所居住的环境条件不够理想,希望走出家门,闯一闯,改变生活的状态。

女方招赘,无非有二:一是有些女青年,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下决心不出嫁,就留在家中赡养父母。但婚还是要结的,不过得自己去找一个愿意上门的如意郎君。可如意郎君额头上没写“上门”二字,所以那姑娘就必须走村串寨地去招赘。

初春,农人忙着耙田插秧,种玉米;仲夏或深秋,则忙着收玉米和稻谷。有些人家人手少,得请一些帮工。趁这机会,那些需要找上门郎的女子就出来去做帮工了。吃住都在主人家里,白天给主人干活,晚上就和村里的男青年到村外的野地里对歌。

“入赘”者受人敬重

村里的男青年知道这些来帮工的人里面,有一两个是来招赘的,就结伴出来与她们对歌。若被看中了,就上门去;若是看不中,就算是来凑热闹。所以,那些夜晚就变得非同寻常了。招赘的女子,要比一般的用心,看中了哪个男子,第二天就主动去接近他,干活的心思也没有了。如果男方有好感,愿意接受那份爱情,没几天的工夫,那婚事就基本谈成了。正好,农活也干完了。

女方招赘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没有男孩,没有男孩,算是断了香火;若能招个女婿上门,继承宗祧,那就算续上了香火。所以,招婿的事,父母比女儿还急,亲自出面物色,或托媒人去说。总之,非把这门亲事说成不可。

结婚的仪式还是要举行的,平常是男方送彩礼给女方,在男家大摆宴席,但这一回程序是反过来的。凡应

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

而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于兄长,兄长也只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以后,子女一律随母姓。

“入赘”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敬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入赘的男子,有的地方也不用改姓了,所生子女可以不随女家姓。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