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风俗大不同】头顶百花争艳 蟳埔女半夜出嫁

勤劳美丽的蟳埔女坐在板凳上,娴熟敏捷地用小铁锥撬着海蛎壳;或者到各农贸市场上摆摊售卖。
勤劳美丽的蟳埔女坐在板凳上,娴熟敏捷地用小铁锥撬着海蛎壳;或者到各农贸市场上摆摊售卖。

从泉州城区出发大约10公里的车程就到了一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蟳埔村。这里的女子,不管年龄多少,都会在头顶上戴满五颜六色的花。这种戴花习俗是当地特有的,美丽的身影,让游客忍不住想去当地打卡当渔女。

蟳埔女人们头上都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髻上插着象牙筷,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

作为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泉州蟳埔女美丽鲜艳的头饰和独具特色的服饰是蟳埔村的文化名片,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冲着蟳埔女头上那一座座移动的海丝花园而来。

编织美丽的“头上花园”

蟳埔女,泉州城里人把她们称为“蟳埔阿姨”,因蟳埔有座鹧鸪山,也有称她们为“鹧鸪姨”的。蟳埔女的“簪花围”,一般来说,小孩子的颜色鲜艳,年轻人多戴含苞待放的花环,老年人多戴鲜艳盛开的花环。除了戴“簪花围”,还要耳挂“丁香钩”,身着“大裾衫”“阔脚裤”,这是蟳埔女的生活标配,其中还大有讲究。

首先,她们的上衣是布纽扣的斜襟衣,衣服的下摆呈弧形,肩、臂、胸、腰等部位的尺度十分合身,以展示渔女特有的柔美和丰韵。婚前和婚后的蟳埔女服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婚前的蟳埔女衣着多以青色或浅蓝的“大裾衫”为主,阔脚裤大多是白色或蓝色;婚后的蟳埔女则以深色为主,裤子多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裤子是宽筒裤,方便蟳蜅女在海滩上劳作、行走、挑担,活动自如。

其次是耳饰。出嫁前蟳埔女常戴圆形耳环。出嫁之后,就换成了丁勾耳环,被称为“丁香坠”。丁香耳环形状就像是一对灯笼,“灯”与闽南语中的“丁”读音相近,寓意出嫁的蟳埔女能为夫家添丁进财。当了奶奶的蟳埔女,耳环就改为“老妈丁香坠”,圆圈向上,素馨花吊坠向下,取子孙满堂、安定圆满之意。通常由长孙举行16岁成人礼时为奶奶戴上。

早期的蟳埔女从孩提起,就把头发留长,到十一、二岁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

接着在髻心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再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美丽芬芳。有的还在左右两边各插上金银双脚发钗或梳子,就像是头上顶了个“小花园”。

婚礼服装一生只穿两次

每个人的“花园”不重复,年纪越大越是梳得认真。她们在梳头前,通常要在长发上涂些茶油或芦荟汁,使头发看上去光洁乌黑。

蟳埔女的发饰相传跟宋元时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有关。当时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大花园,他们常把花赠给乡邻,一朵花就是一个祝福。于是爱花的蟳埔女就把花环成一圈,戴在头上,慢慢就形成了这种风俗。

也有说蟳埔女发型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经常挖海蛎,需要弯下身子,如果不梳发髻,头发就会垂下遮住视线。

无论是服饰特点还是居住环境,都没有当地“半夜出嫁”的风俗引人注意。据说,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时,都要时时刻刻准备着鲜花赠给宾客。蟳埔女婚前,要准备一种自制的绣花鞋,鞋面用红布做,再绣上花纹,配串珠子点缀,婚嫁的衣服精致优雅。一切都准备好后,女子必须选在“半夜出嫁”。值得一提的是,蟳埔女的婚服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着入葬。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