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字
字

“乞讨客”重回亚洲街头哭穷赚旅费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游客在亚洲国家“乞讨”穷游。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游客在亚洲国家“乞讨”穷游。

 

日前,常驻香港的喜剧演员Ashley James在家门口第一次见到“乞讨客”(begpacker)的身影时,脑海中顿时闪过无数的讽刺故事和段子。

这位“乞讨客”坐在路边,身前摆放着一个空空的纸杯,以及一张写有“帮我买张回家的票,谢谢”的牌子,James将他的模样拍了下来,火速制作成梗图,并打趣说:“万物复苏的时节,乞讨客回来了。”

“乞讨客”并不是标准的英文单词,而是背包客(backpacker)一词的变种,专指那些边乞讨边旅行的人,也可以叫做背包乞讨者。他们通常都会身无分文勇闯异国他乡,借助陌生人的善意与施舍完成自己的旅行梦想。

疫情之前,乞讨客是东南亚和东亚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常客。这些人来自于欧洲、北美、澳洲等发达国家,年纪轻轻,打扮得体,他们往往以证件丢失/旅费花光/家有急事为由,在城市的热闹地段坐地乞讨,希望路人可以慷慨解囊,资助他们顺利回家或是继续前往旅行的下一站。

有时他们也不会白白乞讨,而是贩卖一些自己制作的饰品、照片,或者在街边弹奏卖艺、唱歌舞蹈,不过在很多地方,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来旅行的外国人不可以在街头卖艺盈利。

乞讨客刚刚出现时,当地民众往往都会尽最大努力倾囊相助。以泰国为例,在这里,乞讨被视为求生的最后手段,如果没有陷入绝境,人们不会舍弃尊严恳求他人的施舍。于是,当一个皮肤白皙的外国人在街边乞讨时,当地人会觉得此人一定是遇上了大麻烦,才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他们离家人朋友那么远,自己一定要尽到地主之谊,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如果对方还会演奏乐器或贩卖手工制品,那无论成品质量如何,当地人都会予以鼓励和支持。

在东南亚地区的街上常常见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背包客,举起牌子说自己不够旅费,但又想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希望途人能资助他们的旅程。
在东南亚地区的街上常常见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背包客,举起牌子说自己不够旅费,但又想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希望途人能资助他们的旅程。

Begpacker From Russia Begpackers #begpackers  People In Asia Are Sick Of Western 態egpackers?Asking Locals To Fund Their Travels For Them. Shamed and Shared on Social Media these Western tourists knowingly with all the privileges we hold, are found 'begpacking' on the stree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can leave a sour taste. Tourism is a vital source of income in many countries; we should travel in such a way that maximizes the benefits for local people and businesses. Sponging off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to further our own selfish travel goals is just not on! If you can't afford to travel, stay at home until you earn enough money to do it ethically. Authorities in some countries have had enough, and now immigration officers on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Bali have started sending these 'begpackers' to their embassies to get themselves sorted out. "We have seen many cases of problematic tourists, lately they are either Australian, British or Russian," one official said. "We tend to report these cases to the relevant embassies so that they can oversee their citizens who are on holiday." While we don't know the context behind these pictures - some of these people might genuinely have been a victim of some misfortune - others are clearly just looking for a free ride around the world.

白人滥用特权不平等现象

疫情期间,由于旅行限制,乞讨客的数量大幅减少,逐渐销声匿迹。但随着国际旅行的全面复苏,这些人又重新出现在亚洲各大城市的街头,等待陌生人的施舍。

James本人对这一做法持轻蔑的态度,认为这是白人对特权的滥用:“香港本身就是一个生活成本非常高的地方,平均月工资在15,000港币左右(约8,899令吉)。这里的租金高昂,当地人有不少住在笼屋里,生活难以为继。你为什么觉得自己有资格在这个昂贵的城市里要求别人为你买单呢?不论放到哪里,旅行都是一种奢侈品。要别人为自己的旅行付钱,是一种非常愚蠢和傲慢的行为。”

不过James也承认,自己身为一个白人“老外”,嘲讽其他白人老外,多少有些好笑,但对于其他土生土长的当地学者来说,这种情况着实让人恼火。

旅游业是许多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想要看遍全世界的风景,理应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资金。“观光客理应把钱带来刺激当地的经济,而不是让当地人资助他们的旅程,变成当地的负担。”泰国语言学家Rassadanukul这样说道。

而且,许多乞讨客看起来根本就是不差钱的样子,他们穿着得体的新衣服新鞋,包里放着iPhone、苹果电脑、专业相机等昂贵的电子设备,就算真的身无分文,也能从亲人和朋友那里得到资助。

生活成本的巨大差距,让他们轻轻松松就能在当地过上体面的日子。有的乞讨客甚至故意不带一分钱来到他乡,依靠当地人的善良与慷慨来获取金钱与食物,享受度假时光。但当地人却要起早贪黑辛勤工作才能换取微薄的薪水,很难有机会外出旅行,大多数人甚至从未离开过他们的祖国。

“一些人自己过得就不宽裕,却还愿意资助这些外国人,以为他们真的需要帮助。这真是令人恶心,乞讨客的做法根本就是一种情绪勒索。”住在首尔的记者Rashid表示。

菲律宾律师Pangalangan则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乞讨客的出现,是一种“护照特权”的体现。现有的签证体系对于西方国家更为友好,欧盟国家护照的持有者几乎不需要准备任何材料就可以自由地在欧洲大陆及世界多地旅行,但Pangalangan及同胞则需要忍受数周乃至数月的等待和复杂的文书工作,才可能获得前往他国的资格。

“乞讨客将护照特权的双重标准暴露出来,揭示出全球社会固有的不平等现象。如果当地人也开始恳求他人的施舍,绝不会得到‘乞讨客’这样的名字,只会单纯被称作流浪汉、拾荒者。”

即使部份“乞讨客”会售卖明信片、小饰品、弹奏结他等换取金钱,但事实上拿着观光签证去赚钱就不合法。
即使部份“乞讨客”会售卖明信片、小饰品、弹奏结他等换取金钱,但事实上拿着观光签证去赚钱就不合法。

 

有人抨击来自发达国家的旅客向收入水平比他们低的东南亚居民乞讨似乎缺乏正当性。
有人抨击来自发达国家的旅客向收入水平比他们低的东南亚居民乞讨似乎缺乏正当性。

begpacker005

违反观光签证规定会受罚

随着乞讨客群体越加庞大,许多国家也开始出台相应规定,对这些人进行约束和惩罚。泰国要求旅客在入境时自证携带了足够的现金,印尼巴厘岛的移民官员若是发现有游客在乞讨,就会转手将其送到所属的大使馆“解决问题”,再以违反移民法规之名驱逐出境。

如今,当地民众的态度也已发生转变,不再愿意忍受如此傲慢的行径。而乞讨客们顺应时代,也发现了新的“讨钱”方式,比如在众筹网站上大谈愿景,吸引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或是在社交网站和视频中公开转账账号,等待打赏;又或是组建粉丝群组,靠众人拾柴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们并不清楚乞讨客究竟从何时出现,但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英国旅行作家Patrick Leigh Fermor的书籍《A Time of Gifts》,里面记录了他1933年徒步旅行欧洲各国时贩卖画作换取现金的故事。

旅行网站创始人Will Hatto是这一行为的支持者,他认为,虽然在旅行时乞讨很讨人嫌,但在街边卖艺或出售手工制品换取旅费并没有错:“这不是传统的职业选择,而是那些在路上的人一种勇敢探寻不同可能的生活方式,我看不出有什么坏处。对许多人来说,每天花10美元(约46令吉)环游世界比在办公桌上消磨时间要有趣得多。”

但对其他人来讲,这样的行为难以理解。旅行是一种独特又美妙的体验,不仅能开阔视野,亲身走入到陌生的文化与种族之中,还能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但这往往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负担得起。

乞讨客不会在自己的国家做同样的事,但到了亚洲就变得肆无忌惮、习以为常,完全失去了正常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为此,人们只能劝告说:“如果没钱,就待在家里,赚到足够的钱再来有尊严地旅行。”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

iLifepost Logo 下载 iLifepo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