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鹏:杀青之后

《青春,你好!》杀青之后,和演员王爱玲、陈子颖聊天,听她们谈如何为角色做深度准备。比如陈子颖曾为了一个消极的角色,重复聆听悲伤的音乐,直至气场变得生人勿近,片场没人想跟她说话。这个状态并不是在实际拍摄时才进入,而是在项目进行的几个月甚至整年中持续,影响着现实生活。杀青后,又得花一段时间调适。

当时我窃想:当“kelefe”真好,我只是在镜头边缘的人物,离开就离开了,不必像主角配角那样纠结。我何必在戏外去承受角色的心理挣扎呢?我的现实生活不是够挣扎了吗?但尽管我演小角色,也一样要在一场戏里从开心变伤心,cut,下一个镜头重拍,又再要从开心变伤心,乘坐情绪的过山车起起落落。

我还没有足够经验判读自己要不要继续演戏,毕竟我还没担过重要角色,不曾亲身经历过那种程度的投入。况且,有些导演完全不buy所谓“方法演技”那一套;为了要演卖鸡饭的小贩,就真的去斩鸡一个月?比之临场才来学斩鸡,最后出来的荧幕效果真有分别吗?演员就是要懂得演,把虚构表现得真实,不必为此赔上自己的生活。

演员是在实现编剧所写的故事,这故事得经过导演的诠释。尽管王爱玲、陈子颖经验丰富,也难免有自我怀疑的时候,因为表演必须得到导演的肯定,不能完全自主。演员自己以为做得到位了,导演却不满意,就会让人感觉挫败。遇到寡言的导演更辛苦,一场戏重拍三十几次,却不明说问题在哪。

创意主控权旁落,我本来也不太习惯,过去无论是写作还是表演脱口秀,创意全由我主导;我当惯“老板”了,一时不喜听令于人,但我渐渐发现这样也有好处。以往我必须独自判断作品优劣,创作过程很孤独,究竟这个句子够优美吗?那个笑话够幽默吗?无人能问。演戏时有导演来告诉我该怎么做,反而“轻松”。

尽管我是小角色,居然也得连续四晚通宵拍摄,拍戏真的十分消耗精力。演戏这回事我起步太迟,不知能走多远。我还不清楚自己究竟喜不喜欢演戏,不过如果还有机会,我乐意至少再试一次的。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