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农历七月

20210809CPYC15a-ghost
华人农历七月乃民间认定的“鬼月”,黄達文师父说,相传地府的鬼门关大开,地府的幽魂,倾巢而出,在民间四处游荡,只是很多人不懂地府的鬼门关,其实是于“七月初七”这天才是真正大开。在这一天,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阴灵。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七月初七其实还有两个节日:“七夕节”,以及“魁斗星君”的节日。按民间的习俗及信仰,华人的农历七月,其实是很热闹的月份,佛教把这个月称作“盂兰盆节”;道教把这个月称作“中元节”;民间则俗称为“鬼节”或“七月半”。

黄達文师父提到,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七月初七·开鬼门关】

05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俗传农历“七月初七·开鬼门关”,各家之“先人”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

“鬼节”期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届时,各家备酒食,焚化用白纸包封写有祖先名讳的纸钱、金银纸锭以祭祖先。富有之家还请僧尼、道士来家念经超度亡魂。

农历七月十五,各地道观均有斋醮法会,佛寺则举办“盂兰盆会”,诵经超度亡魂。城隍庙还做道场,放河灯。最后便是城隍出驾,巡游街道收鬼“赏孤”,即为无后嗣的“孤魂野鬼”烧纸钱,送寒衣,泼水饭。

【鬼节】

06

 “鬼节”,俗称“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冥纸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纸钱,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鬼节”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鬼节”这一天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祭祖】

02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华人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其实真正祭拜时间应该是在七月十四日晚上11点(子时)开始,因为一踏入“子时”就已经进入了七月十五这一天了,所以有些古人会错误认为中元节是在七月十四这一天。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从前,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如今则提倡环保祭奠、网上祭拜等形式,其实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千万不要为了方便自己而走捷径,有一些传统文化必须被保留和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对先人唯一可以做的敬意。“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七点后),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说是把纸钱烧在圈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半,鬼乱窜】

“中元节”来历的另外一个版本是相传“地藏王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十八层地狱受到种种折磨,“地藏王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徇私,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希望早日投胎。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盂兰盆节】

04

按佛教的“盂兰盆节”,有以下一个典故:

相传佛祖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其法力宏大,神通第一。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于是以神通力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中受苦,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原来她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谁知贪念一起食物在咽喉中就立即化为火焰变成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祂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佛祖,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佛祖以“盂兰盆”超渡其母,(“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就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和超渡为其母所害的许多冤魂,最后才把其母救出。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日;“下元”为十月十五,是“水官解厄”日。”  

民间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天官大帝”为“尧”;“地官大帝”为“舜”;“水官大帝”为“禹”三位贤君。另说,“三清道祖”以“气”化身,“元始天尊”化气为“上元~天官之神”;“灵宝天尊”化气为“中元~地官之神”;“道德天尊”化气为“下元~水官之神”;是为“三元之神”,以主宰“天庭、地府、水域三界”。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因此在节日方面,便流传上元~庆祝元宵;中元~祭祀先人;以及下元~乃食寒食,纪念贤人的文化习俗。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水灯】

03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水灯”也叫“荷花灯”或“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七夕节】

07

说农历七月是个热闹的节日,乃是这个月份又碰上了华人的其中一个情人节~“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当晚,是天上“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古代凡间的妇女都会在当天晚上的庭院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称为“乞巧”。

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这个节日之所以会是祈求姻缘的节日,无非是来自于“牛郎与织女”,于一段凄美的相恋经过。

那些没有姻缘,而想要姻缘的人,或者是有情人希望能终成眷属,便可以在这一天内,在居家前,或凉台,当空祈拜“牛郎织女”。祈拜的时间,可以选在七夕的前夕,也就是初六的夜里凌晨时分,一直到隔天夜里的凌晨时分之前,任何一个时间,祈拜“牛郎与织女”,愿得“牛郎与织女”的加持,找到梦寐以求的姻缘,或撮成他们的婚姻。

【魁斗星君】

08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南西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在当天中午时分就会把所有的书籍以规律性的排法暴晒在太阳底下。其实早在汉代【魏晋】时就有“晒衣的风俗”,当时为富贵人家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当时读书人多数都是穷书生,家里也没有多少件光鲜的衣服,每次到晒衣的日子就会不好意识,惭愧不如,后来有人灵机一动,把身上仅有的书籍拿出来暴晒,代替了晒衣的文化,从此就把“晒书文化”流传下去。

“魁斗星君”也在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诞辰。“魁斗星”,也称“奎星”,为道教的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第四颗星(专门管考试),这四颗星为“斗魁”(又称璇玑),另三星为“斗杓”。另一说法指“奎星”是离(斗柄)最远的星“天枢”。有指【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北斗七星,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在道教信仰中,因为“奎星”~【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所以“奎星星君”被认为是主宰“文运之神”,又称“文魁夫子”、“绿衣帝君”、“大魁夫子”、“大魁星君”、“魁星爷”简称“魁星”,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为广义之五文昌之一“梓橦、吕祖、朱子、关圣、魁斗”。在古代凡考取功名者无不尊敬和爱戴,后人对“魁星”以“魁”字造像,这颗星是颗其貌似鬼的神祇,民间工匠雕造或绘画魁星像时,刻意塑造成面目狰狞的模样。将其形象具体化为金身,右脚踩着鳌头之上(象征中第),左脚踢起星斗(北斗),右手执笔,左手拿金宝,形象取【魁人跷斗】,身体的动感十足,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文昌是颗读书星,与读书求取功名有着极大的关系,按华人的习俗,在华人农历七月初七,魁斗的诞辰里,读书人,或者是想考功名,想得到高职的人,几乎都可以在祈拜魁星之后,梦想成真。民间自何时开始祭拜“魁星”,已无法考据,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信仰,因为人人皆想【夺魁】的今日,“魁星”仍为热门的神祇之一。黄達文师父说华人的农历七月,不单纯只是鬼的节日,除了祭祖,同时还有婚姻,以及功名伴随。

黄達文师父表示,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华人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会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黄達文师父强调,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