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全球逾半数人口的主食,然而最新研究指出,随著全球气温升高、碳排增加,稻米可能累积更多有毒的无机砷,导致癌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专家警告,若未及时控制排放,以稻米为主食的地区癌症病例恐将大幅增加,全球稻作安全也恐遭受衝击。
BBC引述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在《自然通讯》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学家在中国4个地点实验种植28个不同品种的稻米,并模拟未来极端气候条件,持续观察了10年。结果显示,随着气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稻米中的无机砷浓度也随之显著增加。研究团队据此推算,若当前稻米摄取量维持不变,中国截至2050年可能因此新增约1930万宗癌症病例。
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人类早在数百年前便知道其有毒,因此早在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宫廷就经常使用砷来下毒。微量单次摄取并不会导致人们中毒,但长期摄入即使是微量无机砷,也会增加罹患肺癌、膀胱癌、心脏病与糖尿病的风险。
稻米天然含有砷,它是从水田土壤进入稻米之中,尤其是在灌溉水田、土壤缺氧的条件下,厌氧细菌将砷释放至土壤溶液中,更容易被植物吸收。研究指出,气候变迁引发的高温与碳源增加,将加速土壤中促进砷转移的微生物活动,并改变微生态结构,使“嗜砷菌”数量大增。28种测试稻米中,90%在高碳、高温环境下出现砷浓度升高的情况。
虽然这项实验主要针对中国地区,但专家表示,稻米的无机砷问题是全球普遍现象,包括欧洲与美国在内的种植区域也不例外。更令人忧心的是,这次研究所採的情境甚至高于联合国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所预测的“高排放情境”。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也在2025年更新了无机砷的致癌效力评估,认定其对人体危害比原先预估更大。
目前欧盟规定稻米中无机砷上限为每公斤200微克,中国也有类似标准;但科学家指出,这些标准未反映部分族群日常高频率食用稻米的实况。全球约75%的稻米作为灌溉式种植,更助长砷的累积与吸收。
尽管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稻米品种或种植法能完全避免砷吸收,但研究人员呼吁应改革现行农法、加强监测,并探索如间歇灌溉、土壤添加剂与选育低砷品种等对策。齐斯卡强调,“我们不能假设人们可以停止吃米,但我们可以也必须改变我们种植稻米的方式。”
BBC也指出,如果希望减少从稻米中摄取砷含量,可以尝试在饮食中加入无机砷含量低于糙米的白米,或是无机砷含量低于其他米种的巴斯马蒂米(Basmati rice)。此外,东非所产的稻米砷含量也比欧美和东南亚来得少。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也建议,先用预煮过的热水将米烫煮5分钟,再沥干,接着加入新水,以小火煮至水分完全被吸收,可去除糙米中约50%的砷、白米中则可去除达74%。
英国食品标准局则建议,在煮饭前先将米冲洗干淨,接着以6份水对1份米的比例烹煮,煮好后再沥干并再次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