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大不同】中秋“摆塔” 传递“福文化”

福州一大饭店推出的福州独有习俗中秋民俗“摆塔”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
福州一大饭店推出的福州独有习俗中秋民俗“摆塔”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

“城内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支灯”,这是古诗所形容的福州特有的中秋风俗“摆塔”。

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以此渲染节日的气氛,此习俗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

旧时的福州城,每逢中秋佳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即家家户户“摆塔、摆鳌山”。

富人用古玩摆,穷人拣碎瓦垒

有钱人家在厅堂或门厅搭架“摆塔”,摆出的东西比较稀罕,规模也很大,上千件物品能摆满整个房间。先搭大桌,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最下层陈列一对秧盆或者别致的盆景,郁郁葱葱,以示秋季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泥塑或陶瓷的人物,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人物,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甚至拿出铜器、瓷器、银器、珍珠宝塔、古玩、珍藏、钱币来摆,所以有人称他们在“摆阔”。整个庭院一片喜庆,节日气氛浓厚。

寻常的百姓人家也摆塔,他们到集市、店铺买些土人囝或是一些小玩艺,如泥塑的小桥、灶台、石磨、小屋、水车以及历史、戏剧、宗教人物等,摆成各种各样的景观,供自家人或邻里、路人观赏。穷人家连泥塑玩偶都买不起,就捡些瓶瓶罐罐、碎玻璃、小珠子来摆塔,或等待小贩上门“瓶瓶仔换人囝”,同样可以换得许多摆塔的小玩艺,总之,各个阶层自娱自乐,各得其乐。

一般的百姓人家会在洋头口的土人囝店买一些小玩意,如泥塑的灶、石磨、土笼以及历史、戏剧、佛教人物等,摆成各种各样的套路或微型景观,供自家人或邻里、路人观赏。

除了“摆塔”穷人家还会玩坎爿(瓦片)塔,即用碎瓦片在自家门前垒塔。到了中秋节晚上,他们就会把柴草投进塔里燃烧,瓦片塔烧红了以后便会浇上泔水,发出吱吱响声,使瓦片凝固,冷却后的塔便会带回家中收藏起来。

庆祝戚继光抗倭寇胜利

相传,这种“摆塔与摆鳌山”风俗起源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间。

那时倭寇屡犯闽浙沿海,戚继光奉命来闽抗倭,其中一场胜战正逢中秋佳节,老百姓纷纷把家里的珍藏拿出来摆在厅堂上,或在室外垒搭自然风景,营造欢庆胜利、欢度中秋佳节的气氛。

“摆塔”活动,一般从农历八月初开始,中秋时节进入高潮。到了八月底,各家各户陆续将“土人囝”收拾起来放好,以待明年再摆。

比摆塔的规模大一些的是“摆鳌山”。“摆鳌山”就是摆自然景观,树木、桥梁、山水、农田、溪流都可以浓缩在一座整山里。一般来说,摆塔在室内进行,而摆鳌山则在室外。由于摆鳌山要有排场,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一般只有相对富裕的人家才组织这个活动。

中秋节摆塔、摆鳌山,不仅营造了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而且反映了福州老百姓心灵手巧、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过去摆塔象征多福多旺,现在摆塔除了纪念戚家军,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外,把塔摆得越高,还寓含步步高升的意思。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