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挖鼻孔”
隐藏3大危机!

3AFF1B7E-61AD-41AC-ADCC-532CD9F98304

有些人手闲着没事干时就喜欢抠抠甲皮,甚至挖挖鼻孔觉得好舒压!但在公共场合做这动作,不只不雅观,还可能增加病原体传播风险。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指出,其实会一直挖鼻孔可能隐藏3大危机,包括鼻腔内疾病、内心疾病以及受室内空气及湿度变化所影响,导致你不自觉地挖鼻孔,找出关键原因有望获得治疗。

为何一直挖鼻孔,黄轩医师于粉专分析3大因素:

1.鼻腔内疾病:过敏性鼻炎

研究人员针对150名受试者收集其挖鼻屎习惯、鼻腔黏液分泌及过敏性鼻炎状况,结果发现,挖鼻孔的行为和过敏性鼻炎呈现正相关,也就是因过敏反覆发炎,鼻腔黏液反覆分泌容易鼻塞,或感觉鼻腔内有异物感,让人一直想挖鼻孔。进一步分析显示,挖鼻孔可能是种自我缓解机制,有助排除鼻腔内的病原体,进而降低发炎反应、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

2.内心疾病:焦虑、压力或无聊可能促使个体挖鼻屎

一份发表于《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焦虑情绪会增加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行为的机率,包括挖鼻孔或咬指甲;另一份研究则发现,当人备感压力时,更倾向进行习惯性的行为,例如挖鼻孔;另一篇发表于《PLoS ONE》期刊的研究则提到,当受试者进行单调、无聊工作,例如盯着电脑一段时间,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挖鼻孔等自我刺激行为。

3.环境卫生条件:室内空气、湿度变化

研究人员找来120名受试者分为3组、每组40人,分别处于30%低湿度、50%中等湿度及70%高湿度室内环境中生活,4周后发现,在中等湿度环境下生活的受试者鼻腔黏液堆积明显较低,而低湿度和高湿度环境下的受试者鼻腔黏液堆积较高。意思就是,室内太干燥或太潮湿,都会使鼻腔黏液堆积,让人不自觉地一直想挖鼻孔。

该如何减少挖鼻孔频率?黄轩提出5点建议:

1.鼻腔卫生清洁

2018年有研究发现,在患有鼻窦炎的患者中,定期使用鼻腔洗涤器材清洁,可明显减少鼻涕和鼻塞症状,导致鼻塞程度更低、呼吸更顺畅;另一篇研究则发现,经常清洁鼻腔可减少黏膜中的病原体附着,降低鼻窦感染之风险。因此,良好鼻腔卫生习惯,有助减少鼻腔黏液堆积和挖鼻孔行为产生。

2. 心理治疗行为

若你因焦虑和压力而常挖鼻孔,可借由心理治疗介入,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技巧,降低其发生率。一份于2022年发表在《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发现,透过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降低忧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焦虑;另一篇发表于2021年的系统性回顾指出,针对轻度和中度焦虑者,使用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可改善焦虑。

以上的认知行为治疗,都被认为能降低挖鼻孔或咬指甲的不自觉行为模式。

3.环境保持适当湿度

一份研究指出,当室内湿度低于50%,鼻腔中的黏液会变得较黏稠、容易堆积在鼻孔中,使人想挖鼻孔。而当室内湿度达50%,黏液则变得较稀薄、更容易被排出,可减少挖鼻孔行为。另外,研究也同时发现,环境中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鼻腔黏液堆积和诱发挖鼻孔,因此建议室内空气湿度维持50%,保持适当室内环境,可减少挖鼻孔。

4.民众教育宣导

研究人员收集300名受试者,在接受为期1个月的教育宣导活动前后接受调查,内容包括挖鼻孔行为的频率、原因及健康风险认识等。结果显示,在活动后受试者对挖鼻孔行为及其健康风险的认识显著提高,挖鼻孔频率也降低了。因此建议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展开相关宣导活动,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

5.药物治疗

研究人员找来200名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抗过敏药物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安慰剂治疗,为期8周过程中,对患者的鼻炎症状和挖鼻孔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接受过敏性药物治疗,鼻炎症状明显改善,挖鼻孔频率也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未见显著变化。因此,针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可提供适当药物治疗,不只缓解症状、也能避免狂挖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