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退休老师
拾荒助学11年

a

面对别人丢弃的垃圾,即使不嫌臭,也会觉得很肮脏。然而,却有一些人靠自己在街边捡来的可回收物维持生计,这些人我们称之为“拾荒者”。拾荒者一般家境贫困、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甚至是无依无靠。

但是,中国浙江有一位退休老师每当入夜之后,便推着自己的三轮车到处去“寻宝”。他并不是孤苦无依,而他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也有丰厚的退休金,足以保障在暮年生活安稳无忧。然而,他默默做着同样的事情已经逾10年了。

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冷的雪天夜里,迄今91岁的王坤森“还是要出来的”。他都在晚上10点出门,绕着附近的两条街、10处垃圾堆放点搜寻,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休息。

靠着捡拾矿泉水瓶、废旧报刊、纸箱等换来的钱,王坤森已资助8名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年岁已高的他,腰背像是被压弯了的竹子,但他说:“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的心情每天都很舒畅。”就像王坤森说的那样,他“人是老了”,但“心是热的”。

为了不影响拾荒者的收入,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换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为了不影响拾荒者的收入,王坤森深夜出来捡废品,换来的钱用于捐资助学。

夜出避免夺了拾荒者物资

出生于1932年的王坤森,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感染伤寒不幸去世后,他和父亲靠上街拾荒艰难度日,“每天都吃不饱,花很少的钱买些玉米面,再去山上摘点野菜,就是我们一整天的食物”。

转眼间,王坤森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亲却拿不出钱供他读书。等钱攒够了、学费交上了,王坤森已经接近读中学的年龄——11岁那年,光着双脚、穿着破旧背心和短裤的他,走进小学课堂,圆了“读书梦”。

1949年,杭州解放。王坤森与老师同学一起报名参军,那时,部队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时,安排读过书的王坤森当“小教员”教大家识字。倍感荣幸的王坤森省下津贴,给每个班买了字典,教起书来格外用心。

王坤森曾参军,后来从空军某部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王坤森曾参军,后来从空军某部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1978年,王坤森从空军某部转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大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那时,王坤森注意到有的学生饿着肚子坚持训练,不仅自掏腰包帮学生们改善生活,还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

1993年王坤森退休后,他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去资助困难学生。2010年起,在浙大发起“垃圾银行”活动,收集学生和教职工的闲置物品,修复后捐赠给贫困学生。

d

e

2012年底,晚上10点,当时年届80岁的王坤森准时出门,上街拾荒,“攒钱,供困难大学生读书。”在他看来,上街拾荒,可以在退休金和人们的爱心捐赠之外,获得一笔“稳定的额外收入”。
来自浙江衢州的徐玲玲,是王坤森定向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她表示,在捐资助学的金额上,“王爷爷”有自己的坚持——每季度按时汇款,每年不少于4,000元(约2,500令吉)。一度让她不解又心疼的是:“王爷爷很晚才上街拾荒,我劝他不要太辛苦,可他就是不肯听。”

后来,徐玲玲明白了王坤森的苦心:资助每名大学生每年4,000元,基本能缴纳这名大学生1年的学费;夜出昼归,是因为“白天虽然废弃物品多,但是捡的人也不少,那些穷苦的人是靠这个生存的,而我有退休工资,不能挤占了人家的生活物资,所以晚上去捡”。

这样的理由,让徐玲玲和每一位受助学生落泪,让王坤森的亲友们动容。

最早资助的大学生玲玲,毕业后在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
最早资助的大学生玲玲,毕业后在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

当大体老师重返校园

从反对到理解,王坤森拾荒助学的“事业”离不开妻子王秀云的支持。然而,今年年初王坤森再次犯起的“拗劲”,让王秀云掉了眼泪。

原来,2021年春天,王坤森接受心脏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去年年底因心脏病再次入院治疗后,他更加感到力不从心。思前想后,他决定与浙江大学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未来以“大体老师”身份“重返”校园。

王坤森完成了他认为的一件人生大事——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名字。
王坤森完成了他认为的一件人生大事——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名字。

h

王秀云原是不同意,然而王坤森拉住妻子的手,耐心地劝道,“我这是做善事呀!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出来……像一支蜡烛那样燃尽自己、照亮他人……”

今年2月21日,拗不过丈夫的王秀云,还是在他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让她无奈的是,没过几天,丈夫的身体刚刚恢复了一些,又继续去拾荒,依然是夜里10点出门,凌晨三四点回来休息。

不管是寒冷或雨天的夜晚,王坤森都会准时出现捡废品。
不管是寒冷或雨天的夜晚,王坤森都会准时出现捡废品。

受到触动,王坤森对于教育的爱心也在网络上悄然传递着,由王坤森成立的“王坤森助学金”受到了一笔60万(约39万令吉)的巨款,其实所有的师生们都希望,他能多少自私一点,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或者至少,以后有大家共同为教育基金努力,王坤森可以不再去街边拾荒了。
但他却笑说:“孩子们,是我最后的牵挂”,短短一句话,把老一辈人民教师对于教育的热忱,和心甘情愿为学生奉献毕生心血的师德展现得淋漓尽致。

j

【免责声明】
“爱生活iLifePost”网站欢迎读者/网民留言,创造友好交流空间;唯网民留言皆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有权删除任何人身攻击、鼓吹种族宗教隔阂、诽谤造谣、网络霸凌等煽动性留言。